Foochow,1900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福州琉球馆之访

2009年暑假回闽的时候,闽语论坛上的几个朋友商议聚会,在榕城逛街访古是主题。一些核心地带,比如三坊七巷、文庙之类,虽然大家都去过N次,却也不能免俗的再次造访。但有一个地方我慕名已久,一提出来,居然没有人曾去过,连在博物馆系统工作的C君也不晓得在哪里。是的,这是福州城里又一处被绝大多数人遗忘的建筑,尽管它曾经头顶“中国唯一”的光环而辉煌过,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几乎所有人已将它遗忘,但由于它本身太过重要的历史价值,居然也逃过了福州城这半个世纪来的文化毁灭风潮,而作为文物幸存下来。如今,它静静的藏在台江区闹市中无名的小小琯后街里无人问津,以至于我要像寻宝一样在这个水泥丛林中将它发现————福州琉球馆。

明朝时,朝廷实行锁国政策,福州是中国唯一的对琉球开放港口。虽然琉球仅仅是个很小的市场,但由于明朝锁国政策严重遏制了日本、东南亚與明朝的贸易,琉球实际上成为了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與明朝贸易的中介,而琉球和明朝交易的地点,被严格限制在了福州一地。成化八年(1472年),明朝在福州城水部门外的河口地区设立了怀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国使臣和商人,并负责存储琉球的贡品和商品,到了万历年间,怀远驿被改名为柔远驿,以区别于广州的怀远驿,而它的俗称就是琉球馆。到了清代,中琉贸易恢复后,清廷又对琉球馆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其全盛期的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除了贸易和朝贡,琉球馆还成为了许多琉球留学生求学的地方,他们在此师从福州的儒者,琉球国所习的带有浓重福州语元素的官话,大概就是从这里传播往琉球的吧。1875年琉球被日本合并后,琉球馆日渐衰落,馆舍被逐步侵蚀,直到20世纪末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并被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独一无二的馆驿,却淹没在现代台江参差不齐的钢筋水泥中,当我们一路打听一路摸索着进到琯后街里,大概走了几百米,就看见了小巷中的一块开阔地和它后面的那座典型的福州建筑:白色的马头墙、带雨披的门首和门首上“柔远驿”的牌匾——这条巷子中唯一一座完好的福州式建筑,周边的古厝早就被蚕食成了福州人司空见惯的大杂院。后来才想到,这“琯后街”和附近的“琯前街”的街名大概就来自与这个琉球馆吧。来到琉球馆门口时,俨然发现它大门紧闭。亏得C君是博物馆系统的,敲门说我们是本系统的要来参观,里面两位女工作人员这才探出头来,没底气的说:“我们今天没接到上级通知啊……”咳,我们只是自己来参观的,希望没吓到她们。

今天的琉球馆,只能用一个“小”字来形容,和清代鼎盛期的6000平方米不可同日而语(据说现在仅剩600平方米),甚至比大部分能见到的福州古民居都要小许多,仅有一进,天井两侧是书院(即廊庑),作为博物馆的办公室使用,过了厅堂,就是后墙,勉强围出了个迷你天井(连半个天井都不算,因为两侧没有书院),倒是其中布置的假山盆栽把狭小的空间点缀的赏心悦目。与一般福州民居不同的是,琉球馆的厅堂非常的高,明显可以看见两侧正房的二层阁楼要比一般老厝高许多,老实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正房阁楼,也算是开了眼了。厅堂两侧的两层正房被开辟为博物馆展厅,不仅展出福州和琉球交流史的文物,也有福州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陈列。上阁楼一看,阁楼果然不像其它老厝般低矮狭促,里面的展出文物中居然连闽国时期番国舶来的玻璃碗碎片都有,还有从福州各处搜集来的客死福州的琉球人墓碑。房子和展品是挺有意思,只是时值盛夏,福州市区气温在3、40摄氏度,琉球馆阁楼上也没空调,简直像个闷锅,不晓得几百年前的琉球人是怎么度过这炎炎夏日的……


琉球馆厅堂两侧的正房比一般的福州式民居显得要高些。


厅堂上方的“海不扬波”匾额寄托了渡海而来的琉球人希冀航行平安的愿望。


厅后的假山也许是近年建造的?


阁楼内部陈列。


清末或民初福州水部门外河口地区(琉球馆附近)照片


福州琉球馆(柔远驿),暨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
*地址:福建福州台江区琯后街40号
*建筑年代:清代(17世纪)重修
*建筑形式:传统福州式(闽东式)建筑
*面积:约600平方米,一进院落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