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这个blog的时候,困扰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我的母邦福建一个罗马化的名称,用于这个blog的英文部分。现时,中国官方以Fujian作为福建的罗马化名称,但我实在不太喜欢这个拼法,因为这个拼法完全基于北方汉语(官话),却和福建本土语言的发音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你对一个在纯母语环境中长大的福建人(比如某些完全接受闽语单语教育的老人)说Fujian,他/她会完全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但问题是福建至少有9种主要的本土语言,而“福建”二字在这些语言中的发音各不相同,这就让我很难取舍究竟使用哪一种罗马化的拼法。因此,我只好选择了最常用的3种罗马化拼法:Fujian(官话/普通话),Fukien(老官话)和Hokkien(闽南语)作为这个blog的英文部分中福建的拼写。为此,我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母语福州语中的罗马化拼写Hok-giong,因为如今已经很少见到这种拼法了。
从本土复杂的语言系统上,就可以窥见福建文化高度多元的一斑。我知道相当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福建人),都并不了解福建各种语言的相互亲缘关系以及地理分布状况,所以还是借助这一张福建语言地图和下面的语言分类树状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吧。这张地图上标出了8种语言的分布,分别是东北部的闽东语(Eastern Min),东南部的闽南语(Southern Min),中部沿海的莆仙语(或称兴化语,Puxian),西北部的闽北语(Northern Min),中西部的闽中语(Central Min),西南部的客语(Hakka),以及西北部最北端的一小块吴语(Wu)和西北部西端的小块赣语区(Gan)。前面提到的福建9大本土语言中唯一没有在地图上标识出的是畲语,即福建畲族人的母语,分散于福建沿海的山区中,大概由于历史上畲族人在迁到现今聚居地之前曾与客家人混居的原因,福建闽东一带的畲语十分接近于客语。闽南语、闽东语、闽北语、莆仙语、闽中语共同构成闽语,而闽语也是福建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语支,客语次之。闽南语是福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不仅分布在福建的南部,还分布于广东东部的潮汕一带(潮州话)和西南端的雷州半岛(雷州话),及海南的很多地区(海南话);闽南语同时也是占台湾人口约70%的闽南族群(河洛人)的母语,在台湾被通称为台语,台湾官方则称之为台湾闽南语;闽南语还是东南亚华人各族群母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门,包括了福建话(Hokkien)、潮州话(Teochew)、海南话(Hainan)等分支。闽东语是闽语支中的第二大语言,包括了南片的福州话(福州语)和北片的福安话两大分支,且南北两支之间的交流起来非常困难。闽东语(这里特指的是福州话)也是比较国际化的一门语言,它随着历史上的福州移民潮而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新加坡、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莆仙语在东南亚也有一些使用人口,但据说现在东南亚的兴化族群基本上很少说母语了。客语则是福建又一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赣语和吴语则分别存在于福建与江西和浙江交接的小片地区。
这种语言的多元化来自于福建的移民史以及福建多山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从晋代八姓入闽开始的几次大规模中原移民潮带来了上古和中古汉语,而这些中原移民可能和当时福建残留的少数原住民闽越人相互通婚,从而又将一部分古闽越语的元素带入语言中,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在福建山水隔绝的不同地区繁衍出了福建的几大族群,而这些使用不同语言的族群又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艺术和建筑形式等。福建的族群文化是个庞大的主题,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讲清楚,还选择建筑和曲艺这两个在视觉和听觉上最直接和形象的主题来讲讲吧。
福建的古典建筑形式的种类就像她的语言一样界限分明,各地的建筑形式迥然不同。而不同建筑形式的地理分布常常是和某种语言的地理分布相重合的,因此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个是闽东式建筑、哪个是闽南式建筑、哪个又是闽北式建筑或哪个是土楼式建筑。闽南式古典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红砖墙、以中庭为中心有明确中轴线的对称布局、以及复杂夸张的屋脊装饰,由于各个布局单元的可重复性,一些闽南式民居规模相当庞大,比如泉州南靖的蔡氏古民居占地面积就超过10000平方米。闽南式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闽南语区(但并非所有的福建闽南族群都使用这一形式,有的闽南人就住在土楼中),还随着历史上的闽南移民潮被带到了台湾,不过像潮汕、雷州、海南一带却没有这类建筑形式(大概是由于闽南族群前往这些地区的移民潮要早于这一建筑的成熟时期),但奇怪的是闽南裔移民似乎鲜有把闽南式建筑带往东南亚的,不知为何。红砖墙配上高度雕琢的屋脊,以及与闽东相比较为保守和稳重的封火山墙形状,让闽南式古典建筑在视觉上很容易辨别,泉州南靖的蔡氏古民居、鲤城区的杨阿苗宅、台湾台中的霧峰林宅都是非常典型的闽南式古典建筑。闽东式古典建筑则主要分布在使用闽东语的福州、宁德地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弧度夸张的马鞍形封火墙、白色或灰色的外墙、带雨披和牌堵的大门以及同样以中庭为中心由可重复性空间单元构成的平面布局。其中,马鞍形封火墙是最容易辨别的特征,尽管闽东式建筑存在着地区差异,但马鞍形封火墙却是普遍的。闽东式建筑同样可以占据巨大的空间,实际上,中国目前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就是属于闽东式建筑的闽清宏琳厝(面积17000平方米),而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则是中国都市区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闽北式建筑分布在福建西北部山区(闽北语区),它以精致的砖雕为特征,尤其是大门和檐墙等位置的砖雕特别突出,这些砖雕的主题多以动物和植物花样为主。莆仙古民居则同闽南古民居多有相似,同样也是以红砖砌墙,但与闽南建筑多使用硬山顶的情况不同,许多莆仙民居采用了悬山顶。闽中民居则像是各种建筑形式的混合体(闽南式、闽东式、客家式)。有些建筑形式并非只被一个族群采用,而是由几个族群共同分享,比如享誉盛名的土楼就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和深南部,是由部分客家人和闽南人共有的建筑形式,比如漳州闽客混居的南靖县,就同时拥有客家族群的土楼(如田螺坑土楼群)和闽南族群的土楼(如下坂村裕昌楼)。土楼外观多呈圆形(也有方形土楼),外墙之内是多层向心的居住空间,包围着中心的公共建筑,土楼内的居民是聚族而居的。自2008年起,福建土楼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像这里多元的古典建筑形式一样,福建的曲艺也是高度多元,拥有34种曲艺形式,很多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剧种或曲种。比如福州族群就以闽剧为典型,而兴化人则有莆仙戏,闽南族群有高甲戏、芗剧和梨园戏,闽北人有游春戏,而客家人则拥有闽西汉剧。在这大大小小34中剧种中,闽剧、莆仙戏、芗剧(在台湾常称为歌仔戏)、高甲戏和梨园戏的影响力尤其大,被认为是福建的五大剧种。闽剧根植于福州,流传于包括福州和宁德在内的整个闽东地区和一些周边地区,甚至还随着福州移民而传播到东南亚,闽剧一般是以闽东语福州话的福州市区腔调为标准吟唱的。莆仙戏据说已有700年历史,用莆仙话表演,但由于莆仙话的局限性,该剧种仅在莆田、仙游以及惠安北部流行。得益于分布世界各地庞大的闽南语人口,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梨园戏这些用闽南语表演的戏曲在福建南部、台湾、东南亚诸国的闽南人社区都广为流传。
尽管福建的语言文化多元性在中国以汉人为主的省份中是最高的,但不幸的是许多人,不仅是中国人,甚至许多福建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点。我不止一次被人问起“福州人说闽南语吗”或“闽南人不是客家人吗”之类的问题,希望这篇短文能回答这些疑问,让大家更了解福建这片多元的土地。
論高考
6 month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