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chow,1900

Monday, March 29, 2010

一张民国时期的罗源照片


2009年时,我在南加州大学网上图书馆(USC Libraries)里的国际传教士档案里(Internet Mission Photography Archive)偶然发现了这张照片,原址在这里 ,标题为Laiyuan, Fujian, China, ca. 1930,显然,单从标题上看,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个Laiyuan竟是Luoyuan之误。但当我第一次见到它时,瞬间便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仿佛似曾相识,几乎在1秒钟内,我立刻就怀疑起图书馆人员在录入资料时是否有误。在阅读了照片的描述和资料来源之后,我的怀疑愈深。

这幅照片实体的收藏者是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是艾米莉·苏珊·夏威尔女士收藏文献(Emily Susan Hartwell Papers)中的一部分,时间在1920-1937之间,照片的描述为:The town is completely enclosed by a fortified stone wall. The ramparts and gatehouses of the wall are visible. Rice paddies dominate the foreground. Mountains loom over the background. This photo is from the papers of Emily Susan Hartwell, an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missionary stationed in Foochow, Fukien from 1884.大意是:“该城完全由坚固的石墙环绕。墙体和城门楼清晰可见。前景由稻田占据。而背景则浮现重重山峦。该照片来自于由1884年起便驻于福建福州的美国公理会差会的艾米莉·苏珊·夏威尔的文献。”那么,这个艾米莉·苏珊·夏威尔究竟是谁,又凭什么鉴定这照片的拍摄地点和时间呢?

实际上,这位艾米莉·苏珊·夏威尔女士是一位美国女性,她是在福州传教的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夏察理(Charles Hartwell)的女儿,也在福州从事传教工作。这位夏察理先生还是位语言学者,就像那个年代在榕的许多外国人一样,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福州话,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将《圣经新约》和三字经翻译为福州语(平话字)的工作以及第二版《福州话-英语词典》的编撰。1905年,夏察理逝世后,他的女儿艾米莉·苏珊·夏威尔留在福州继续传教工作。艾米莉·苏珊·夏威尔女士应该有一个汉文名字,但我至今没有找到。夏女士在榕期间,到过许多地方,也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如今就以艾米莉·苏珊·夏威尔女士收藏文献的名字收录在耶鲁神学院图书馆中。

让我怀疑该照片为罗源城的理由先是来自于我血脉里藏着的直觉,对罗源旧城格局的了解,以及对照片描述的合理怀疑。夏女士活动范围主要在福州一带,而福州一代并没有一个名叫Laiyuan的城镇,就算放眼全福建,也只有龙岩有一个赖源乡,但那种小乡显然不具备如此大的规模以及完备的城墙的。为了求证,我在海墘闽语论坛上将照片发布于此处:,并询问罗源籍的网友mdese,这可能是这张照片自问世以来第一次出现在大学图书馆以外的网络上。作为户外爱好者的mdese一眼就认出背景的山脉就是罗源城南的莲花山脉,还特地从原照片的角度拍摄了一幅今日的罗源面貌照片,背景的山形完全一致,终于还这幅照片一个完美的答案:这就是罗源城!

注意到照片右下角占地颇大的建筑,应当是今日的岐阳天主教堂,但照片上的天主堂并没有今日天主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1931年岐阳天主堂被台风损毁,现今的岐阳天主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32年由福州教区的宋金铃主教主持重修的,也是罗源第一处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可以确定这幅照片的拍摄时间一定早于1931年。而考虑到照片描述中1920-1937年的时间区间,这幅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1920-1931年之间。至于Luoyuan-Laiyuan之误,在抄录的时候,对相关历史和地理缺乏了解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错误是很正常的。如今,这幅照片已经传到了闽语论坛之外,在罗源卡溜帮论坛上也被转载,不知道是否还转载到其他地方。我也把它上传到了维基百科上,希望日后能在编纂词条时加以利用。


最后,我还是在上图中对这幅照片里的一些景物做一些描述吧。图中标示1的是罗源城南的莲花山;标示2的地方据说是过去的灰炉厂,我估计如今的妈祖庙也在那附近;标示3的略有白顶建筑则是基督教新教教会创办的慈善机构“一善堂”;标示4的为罗源文庙旁的文昌阁,其故址就在今天的罗源县实验小学内;标示5的城门就是今天罗源北门的城头面(Siang-tau-meng)地区;而标示6则是今天的岐阳天主堂。就像当时所有的福州城邑一样,连绵的马鞍封火墙构成了罗源城美丽的天际线,城里的人们和他们喜怒哀乐的诸般故事,种种美丽,今天却已不存,让人空感悲切,唏嘘不已。另一幅图是闽语论坛上的mdese君去年在同一角度所摄的对比照片,真是物非人亦非,真不知我们摧毁了多少可以留恋的美。我常在梦境里徘徊于罗源故城,水城内的小桥过舟,盈满街巷的罗源话,抬眼可见的封火墙,这消逝的一切却在2009年的一天偶然撞见,不知冥冥中是何机缘安排。

5 comments:

寒知 said...

Emily Susan Hartwell,汉名是夏咏美。她和力宣德有许多类似的经历:一、父母都是来榕教士,都出生在福州,福州话说得和本地人一样;二、二人分别在卫理公会和公理会备受尊敬;三、都在西教士撤离时被强制留在中国。那个年代恰逢抗美援朝,所以我们有十分充分的理由推测力宣德和夏咏美同样受过共产党的非人道迫害,所以会同时死在1951年。

Unknown said...

I didn't know Emily Hartwell died in Fuzhou. I thought she died in the US. Where did you read this history?

寒知 said...

对不起,我搞错了……夏咏美不是死在福州,她1937年就离开福州了,昨天下午我重新阅读史料后才知道我一直以讹传讹。
http://en.wikipedia.org/wiki/Emily_Susan_Hartwell

Unknown said...

Thanks for your presenta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researching Christian history after 1949, and your presentation gives me some clues to link its background.
Vincent vinneylim@gmail.com

Kalam Mazlum said...

Well written - it's high time to re-educate people that Islam has alway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Foochow (Fuzhou) aka Hokchew. It explains why there are some Foochows who actually have Central Asian features although most would not acknowledge or aware of possible Uyghur or Persian-Arabic ancestry.

Post a Comment